权衡利弊后的舍弃:一堂关于选择的成长课
2025年09月17日
粉笔灰在阳光里打着旋落下时,我望着讲台下一张张稚嫩的脸,突然意识到:教育的真谛,或许就藏在那道被擦去的板书里。
一、橡皮擦上的哲学课
上周批改小雨的周记时,她写道:"老师,为什么参加辩论赛就要退出合唱团?两个我都喜欢。"这行字旁边还有被橡皮反复擦拭的痕迹。我突然想起教务处李主任常说的话:"教育不是做加法,而是做减法。"
第二天晨会,我在黑板上画了两个交叠的圆圈:"左边是'想要',右边是'能要',中间重叠部分才是'该要'。"孩子们瞪大眼睛的样子,让我想起三年前那个总抱着素描本的小航。当他最终选择将美术课调整为数学强化时,我在他眼里看到的不是放弃,而是某种更为明亮的笃定。
二、实验室里的选择困境
带科技创新小组的第五年,我们遇到了典型的两难:有限的实验器材,两组学生各自提出了精彩方案。周五放学后,我留下孩子们开了个"听证会"。
"小林的团队需要光谱仪做定量分析,小菲组更需要离心机完成样本处理。"我故意停顿,"但器材只够支撑一组实验。"教室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。最终,两个组长在白板前写满了利弊分析,当小菲主动提议共享设备时,我看到有孩子偷偷抹眼睛。这种学会"让渡"的成长,比任何实验数据都珍贵。
三、备课本上的取舍智慧
教师自身的取舍同样充满张力。去年市级教学竞赛前,我面临着继续完善公开课课件,还是陪患病学生做心理疏导的选择。记得教务组长拍着我肩膀说:"课件是死的,孩子是活的。"这句话让我在评职称材料里少了两页获奖证书,却在班级日志里多出十几页学生手绘的感谢卡。
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,粉笔盒里还剩半支蓝色粉笔。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今天的思考题:"如果只能保留三样东西,你的课桌里会剩下什么?"教育中的舍弃从来不是失去,而是腾出双手接住更重要的未来。就像修剪枝丫的园丁都明白:恰当的放弃,恰恰是对成长的最高礼赞。
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