师生关系中的"权衡利弊":教育不是一场精明的交易
2025年09月14日
一、警惕那把隐形的计算器
开学第一天,李老师收到家长私信:"您班上有三个局长家的孩子吧?我家孩子坐他们附近最合适。"这种赤裸裸的利益算计,让我想起菜市场挑拣西红柿的场景——但教育不是称斤论两的买卖。
我们常在不知不觉中打开心里的计算器:
- 给"有潜力"的学生多批改两次作业
- 对家长是医生的孩子格外耐心
- 把公开课发言机会留给口齿伶俐的学生
这些细微的选择,正在把师生关系异化成"投入产出比"的数学模型。某重点中学教师坦言:"批改普通学生的作文是时间投资,指导竞赛生却是业绩储蓄。"这种思维模式下,教育正在褪去它应有的温度。
二、教育天平上的砝码危机
去年某市师德培训曝出典型案例:班主任根据家长职业调整座位表,医生子女在前排,商人子女在两侧,普通工薪阶层子女散落后排。这种"精准施策"背后,是扭曲的利害权衡:
- 短期利益诱惑:家长资源互换、职称评审优势、各类评优便利
- 长期代价:教师权威瓦解、学生价值观扭曲、教育公平性坍塌
王老师曾分享过痛心经历:她精心辅导的贫困生考入名校后,再也不愿承认这个"没利用价值"的初中老师。这印证了教育家杜威的警告:"当教育变成交易,回报的只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。"
三、重建教育的"反功利"逻辑
在台北某实验学校,走廊挂着幅特别的学生画作:歪歪扭扭的太阳下,写着"老师记得我对花粉过敏"。这种看似"无用"的互动,恰恰揭示了教育的真谛:
- 时间维度:教育成果往往在20年后显现,当下"无用"的陪伴可能正是未来关键的成长养分
- 价值维度:那个总忘带作业的孩子教会你耐心,比教会他守纪更具教育意义
特级教师张老师有一套"三个不计算"原则:
1. 不计算学生未来的回报可能
2. 不计算家长的社会资源价值
3. 不计算教育行为的即时成效
四、寻找平衡的第三条道路
当然,完全排斥现实考量是理想主义的傲慢。关键是要建立健康的权衡标准:
- 集体利益优先原则:当个别家长提出特殊要求时,先考虑班级整体受影响程度
- 教育价值评估法:选择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潜能的方式,而非教师最省力的方案
- 延时判断机制:重大决定前自问"十年后回头看,这个选择能否让我心安"
北京某中学推行"盲审作业制度"——教师批改时隐藏学生姓名,这个简单举措让作业评价公正度提升37%。说明只要建立合理机制,完全可以在现实处境中守住教育底线。
暂无评论